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23日讯(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)2024年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迎来建校十周年。相比十年前的荒芜和杂乱,如今的港中大(深圳)总建筑面积达133万平方米,是个美丽、雅致、绿色、充满生机而又沉静有序的“城市花园”,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教育、深港合作办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典范。
“大学的发展需要时间,要用慢火炖、不能心急,心急就会急于事功,就会浮夸,就会把牌子砸了。”徐扬生说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最常挂在他嘴边的就是“学生”。他认为,越是在人工智能严重冲击的背景下,大学越是要培养有灵魂、有情感、有担当、有温度的人才。
人才培养: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
2013年起,徐扬生担任港中大(深圳)校长,至今他获得不少赞誉:2016年,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世界公认殊荣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GJ5命名为“徐扬生”星;2020年,当选中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位先进模范人物……但无论什么头衔,在他心里,都不如“校长”有分量。
“如果说在有生之年还想为国家做点什么,那就是办一所立足中国、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,助力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,将科技创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”徐扬生说。
在他看来,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础工作,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独立思辨能力的培养,要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。他希望通过内地与香港的大学合作,助推内地高等教育改革,自主培养建设国家的一流人才。为此,他提出“学贯中西 古今通汇 文理融合”的教育理念,即打通国际化这条线,跟世界一流大学建立联盟;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,强调文理不偏科。
港中大(深圳)从建校之初就选择了书院制的全人培养模式。在这里,每个学生和教授除了在学院进行学术生活,他们同时都会隶属于一所书院,不同文化和专业的同学共同生活,培育宽容精神。
徐扬生举例说,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创业,但是去哪里找投资呢?书院制下,可能他大学的宿舍室友就是学金融、搞投资的。他认为,学生时代接触的各个专业的人越多,以后发展的路上可以链接的资源也就越多,跨学科出成果的机会也会越多。
“高校的目标不是培养单一领域的专家,因此各种学科的交融和沟通很重要。书院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、综合性人才大有帮助。”徐扬生说,“我们先要弄清楚我们想培养的是‘人’,不是某一个专业的专才。学校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,去从事他喜爱的事业,这中间当然需要专业知识,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精神,理念和原则。”
科研突破:积极服务产业解决产业难题
徐扬生认为,科技创新需要优秀的研究型大学来引领。
“能够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大学,其机制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、灵活的,能够汇聚人才的力量、科技界和高校的力量。我们作为一所扎根深圳的高校,可以在理论研究、实践创新等方面承担相应的工作。大学还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,建立国际联合创新平台,完善教师交换共享机制。”徐扬生说。
港中大(深圳)建校自带创新基因和创新精神,立足深圳,放眼世界,以极具勇气和智慧的探索,开拓新时代中国大学的奋进之路。
学校采用的“9+3”薪酬制度就是一大创新亮点。学校不发薪水的3个月,鼓励教师到企业去、到产业前沿去,鼓励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。“一所学校如果不跟当地的经济、社会发生链接,社会为什么要支持你?我们的教授去到企业里,就推动了学校跟社会的紧密结合,共同来推动城市的发展。”徐扬生说。
建校以来,港中大(深圳)的科研积极服务产业,解决产业难题。目前,学校已开展横向合作超过200项,其中与华为、京东、腾讯等知名企业成立了26个联合实验室。此外,港中大(深圳)已累计承担各级各类项目超1000项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立项数量持续增长。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、未来智能网络等重点研究领域,学校成立了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。同时,学校与当地政府、国内一流的科技企业实验室进一步强化科研合作。
据了解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持续践行科研创新,未来将进一步致力于推进产业化发展,通过研究院将产业化项目推入市场或直接与当地企业开展项目合作,进一步提升我国科研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界的自主研发能力。